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对于职场妈妈来说,生育后享受带薪产假,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女职工休产假期间享受的生育津贴,通常由用人单位按职工原工资标准先行逐月垫付——即发放“产假工资”,再由医保经办机构核定生育津贴额度,并从医疗(生育)保险基金中划拨给用人单位。所以,很多人一直不知道“产假工资”主要是医疗(生育)保险基金出的,以为全是企业给的。
用人单位实际发的“产假工资”与医疗(生育)保险基金给的生育津贴,两者额度标准存在差距,需按就“高”不就“低”原则处理,“产假工资”高的,差额不退返用人单位,也不得降低或克扣已发放的工资;反之,生育津贴标准高的,用人单位负责补足余额。情况特殊一点,若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申报缴纳保费造成职工生育津贴损失的,由用人单位补足所损失的差额。综合来看,生育津贴在制度上最终是发放给参保职工的,实质上也是作为用人单位在女职工休产假期间继续发放工资待遇的经济补偿。
从头说起:医保支付生育津贴这件事是怎么来的?
我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于1994年,在此之前“产假工资”成本由用人单位自行负担。1988年国务院制定《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提出“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是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为控制用工成本不愿意招录女性,造成女性就业困难;二是由于行业分工不同,部分行业企业女职工占到职工总数的60-70%,生育成本负担在单位之间畸轻畸重;三是一些经营状况欠佳的单位无力保障本单位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工资待遇,女职工合法权益无从保障。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均衡单位间的生育成本,确保女职工生育权益,国家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由医疗(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参保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报销住院分娩和产前检查等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其因生育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经济收入,帮助其重返工作岗位,也使婴儿得到必要的照顾和哺育,是国家“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和“金贵”待遇。2019年起,各地全面实现了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保的合并实施,参加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同步参加生育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持续提升,2023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9亿人。
津贴发多少: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发,生育女职工人均发放2.4万元
生育津贴是怎么计算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举个例子,假如参保女职工小王本人工资每月3500元,但其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实践中就是参加社会保险的缴费工资水平)为5000元,那么小王的生育津贴将按照单位月平均工资5000元发放。总体来说,生育女职工相较于整体的单位就业群体而言年龄偏小,入职年限较短,一般其所在单位平均工资高于本人工资,女职工得到的生育津贴往往高于其本人工资。单位平均工资越高,生育的参保女职工领到的生育津贴则越高。2023年生育保险基金共支出1069亿元,参保女职工人均生育津贴达2.4万元。生育女职工还得到一个“大红包”,按照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生育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生育津贴”很多是单位转手发放而不是由医保基金直接发放给个人呢?
在实践中,生育津贴一般由医保经办机构发放给用人单位,再由用人单位支付给个人,也有部分地区直接发放给个人。现阶段,用人单位转发的优点较明显:
①休产假期间的社保费仍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生育津贴先划拨用人单位,可方便准确代扣个人应缴部分和按时缴交,防止断缴造成个人权益受损。(如,海南规定:生育津贴从分娩当月开始计发,享受生育津贴期间停止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当月停止计发生育津贴。)
②可以保证用人单位在女职工休产假期间逐月垫付发放“产假工资”,有利于保障女职工暂时离开岗位后及时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③由单位社保专管员办理申领手续和提供材料,其熟悉政策、流程,办理效率高,也消除了女职工哺乳期不便外出办事的烦恼。
来源:综合国家医保局公众号推文、网络相关文章资料
编辑:张云